听了吴晓波的有关传统工业向智能化方向的节目,感觉很有触动,吴从汉诺威工业展的近几年的展台内容变化,洞悉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是必然是智能化和互相协作,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要依托于先进的IT技术,包括
- cloud技术,负责设备的联网,接入,数据的收集,作为IoT的的I端存在,同时,高级的系统往往比较复杂,由各种组件构成,cloud端作为大脑中枢,负责协调部件之间的沟通交互,所以还要有一套安全,可靠的消息传递系统
- 基于大数据的挖掘技术,对收集来的数据,做分类,新业务模型的探测、故障模式的识别等
- 人工智能技术,行为的自适应,当然,这个是比较high level了,一般的工业设备还用不上,除非要造出来能模拟人类自主意识的工业机器人
这个过程应该会有点漫长,至少分三个阶段
第一阶段,传统工业设备,传感器,接入IoT云端。
这个过程赋予这些设备生命力,从此不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,像一个个老黄牛向埋头苦干,cloud会来倾听它们发出的声音,同时这些数据被移动、PC端的application重新的组合定义规则,展示出来
因为互联网相关的技术都是现成,个人感觉,这个过程5~10年就差不多成熟稳定了,当前正处在这个阶段第二阶段,大数据挖掘。
现在很多的公司都在研究这个东西,可是真正对得起其付出的产品和应用却寥寥无几,基本上还在跟风状态。一方面是大数据技术方兴未艾,还在不断的发展中,只停留在纯技术层面,结合领域的应用比较匮乏,另一方面,对于这个大数据究竟能用做什么,怎么做,能实现什么商业价值,如何变现到企业的利润,普遍没有很好的想法,就好比互网联刚开始的时候,没有什么明确的盈利模式,直到yahoo找到卖广告这条路后才确定这是个大金矿。
所以,现在能做的事情,也只是把第一个阶段的数据拿过来,做一个大数据的框架,放在那里,然后慢慢思考,研究怎么用好这些数据,提供哪些增值服务客户会买单。第三阶段,智能化。
这个比较超前,暂时没有很好的想法,可能未来的有这个么一个场景:基于你的消费习惯,智能算法会提取你的性格特征,行为模式,抽象出一个你在cyber空间里的虚拟形象,并预测你可能喜欢的产品和款式等,然后在你想要刚好有某个需求而没有现有产品满足要求的时候,直接雪中送炭地推送给你它的预测,并支持高度的定制,从选材的等级,到功能的自定义,印刷的logo,到包装配送一律可以自由选择,提交订单后,被无人工厂的自动订单系统接单,需求会系统自动分解成制造逻辑,分发给各个制造子系统并开启生产。
目前看的最清楚的是第一个阶段,这个阶段,对IoT架构师的需求是非常大的,尤其是既懂一定硬件开发知识,同时又对互联网高性能,可用和扩展精通的人
第二个阶段,从目前看,可能更多是提供数据服务,比如从cloud框架导出数据到大数据框架,再由后者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分解,分析,报表的功能